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竞技中,已经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,必须加快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发展目标。制造业由大到强,不仅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和发展的内在规律,更是现实的迫切需要。加快制造强国建设,不仅是时代赋予制造业的历史使命,更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战略抉择。

  制造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提升国际竞争力、增强综合国力、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,适时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,是关系我国未来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。在制造强国战略即将发布的关键节点上,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应提上日程。

 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,是应对国际竞争格局的必要选择。国际金融危机以来,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“再工业化”战略,力图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。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,德国推出了“工业4.0”战略,日本发布了制造业竞争策略,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前瞻布局。与此同时,新兴国家也将制造业列为立国之本,希望利用成本优势实现工业强国的目标。随着制造业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,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“前后夹击”的双重挑战。中国要在新的格局中胜出,唯有加快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。

 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,是抢占新一轮产业制高点的需要。新一轮工业革命不断催生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业态、新模式。科技创新正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、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。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融合,大数据、云计算、3D打印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技术的重大突破,对制造业生产方式、发展模式带来颠覆性、革命性的影响,并将重塑制造业发展格局。谁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机遇,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。我国已经错过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。面对新的历史机遇,我们没有理由再错过,必须发奋进取、有所作为。中国要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,唯有加快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。

 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,是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的重要保障。十八大提出了“两个一百年”的奋斗目标。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。历史经验反复证明,工业始终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所在。实现中国梦、强国梦,其要义是国家实力要强。其中,既包括国防实力,也包括经济实力。而经济实力的是制造业。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和主体,是国民经济的支撑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,能体现国家的实力。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任务后也没有放弃制造业,依然在制造业处于主导地位。制造业强国仍然集中在发达国家。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,唯有加快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。

  制造强国战略的编制,承上启下脉络清晰。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、战略性产业,一直受到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。30年前,1983年7月12日,国务院颁布了《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》,即国发110号文。自此,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上升为国家战略,自主化征程开始起步。此后,党的十六大、十七大、十八大都把振兴和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到了十分重要的高度。发展装备制造业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国策,制造强国战略应运而生。